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阳山网 首页 阳山好去处 查看内容

阳山七拱墙上“盛世繁华”的遗痕,个个写满历史故事!

发布时间:2017-10-3 06:42 | 发布者:阳山网  | 查看: 13876| 评论: 0 |来自: 千年古邑生态阳山

摘要 :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个西藏,也许由于种种原因暂未能起行,那么这个国庆,先去“广东布达拉宫”朝圣一番吧,感受近在咫尺的宁静与古朴。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个西藏,
也许由于种种原因暂未能起行,
那么这个国庆,
先去“广东布达拉宫”朝圣一番吧,
感受近在咫尺的宁静与古朴。

它位于广东省阳山七拱镇大禾岗,
背山面水、座南朝北,
由爱国华侨朱海均先生
为纪念其先父朱学发而建造。
因其外形酷似拉萨布达拉宫,以及
“其宏壮之规模为北江数府州所未有”,
故而又称之“广东布达拉宫”。


学发公祠
始建于1923年,历时12年,基本落成于1935 年,为粵北华侨建筑之最,公祠背山面水,座西南向东北聶立。公祠属中西结合宫殿式的巨型建筑,中西合璧,同时也具有鲜明客家建筑风格,分前、后座及东西两厢三部分。

公祠前后座的石门框,共刻有十一匾十三联。在大门的两边是一对对联。居然是一副藏头藏尾对联:
上联为:学道积躬量涵若海
下联为:发祥启后得荫惟均
对联十分巧妙地将父子两人的名字藏于其中。

十一匾中,国民党党政军要员余汉谋、李汉魂、陈济棠、邓泽如的手笔各占其一,余下七匾及十三联均为清末科举榜眼朱汝珍所作。题写人身份与匾联水准之高,在粵北实属罕见。

清朝末年榜眼朱汝珍在《阳山县志》序中有这样的描述:“见其宏壮之规模,为北江数府州所未有。”近百年过去,学发公祠仍保存完好,不仅被阳山人视为本县瑰宝,更成为当地知名景点。无论从建筑规模、建筑风格或从文化底蕴看,公祠都具有不菲的价值。

学发公祠的建筑风格怪异有趣,不仅引进了西方的各种元素,同时也坚持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完全是一种融汇中西、亦中亦西的组合。

学发公祠主楼的廊、柱、顶、窗、门大量使用了西方建筑样式,房屋门楣、窗楣的壁画或泥塑的图案、花纹明显吸收了西方建筑艺术的图案,每层楼都设左右两个回廊天井并采用绿陶瓷作围栏,木阁楼板上铺设花阶砖,充满着浓郁的西洋风情。


楼顶还设有平台,中路平台顶部的装饰图案,既有岭南传统祠堂建筑肃穆端庄、规整有序的特点,又有西方建筑的浪漫气息,十分精美独特。


客家围屋在建筑上都有其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范整齐。

学发公祠也不例外,具有客家建筑连体排屋的鲜明特征,进得门去,就犹如到了迷宫一般。房间多,厅、堂多,门更多。房与房相通,厅与厅相连,每个厅中都设有天井用来通风和取光。四楼平顶上那三座宫殿式楼阁, 设计独特,造形美观,既可远眺,又可防卫,同时还兼具了纳凉、娱乐、贮存、掩蔽等实用功能,从而使整座建筑有如一座中西合璧的城堡。


学发公祠的特色与朱海均先生长期旅居海外,深受西方思想文化的熏陶,善于借鉴和汲取外国建筑之特色,将西方建筑元素巧妙地融入到传统的中式建筑中去分不开的。不管后人如何评价,这种既承传民族美德,又吸收西方精粹,将传统中式结构引入西方建筑元素的大胆尝试,是属于推动文化前进的动力。

1985年,朱海均先生之子朱汉湘无偿地将面积为5659平方米的学发公祠主楼捐赠给阳山县人民政府。1987年6月,学发公祠被列为“阳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个国庆,在学发公祠里寻找历史的遗痕,惊叹于学发公祠的神圣与富丽堂皇。在蝉鸣稻熟的季节里,发现它的古典与优雅,轻轻地走在每一个房间,体会大山深处与世隔绝的况味悠远,去追寻当年的盛世繁华。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使用者将阳山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进行转载时,必须注明作者及文章出处"阳山网"及原文链接。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阳山网及/或相关权利人的权利。

手机app  | 黑屋   | Archiver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