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阳山网 首页 阳山纪事 查看内容

阳山古道话秤架

发布时间:2016-12-5 11:28 | 发布者:阳山网  | 查看: 10147| 评论: 0 |来自: 梧桐子网

摘要 : 阳山古道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长江流域因战争南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瑶族),在居住秤架大山时对外联系而踩出来的羊肠小道。 秤架圩(又称大陂圩)位于阳山县东北部。相传,秤架因资源丰富,商人在秤架圩榕树脚架 ...

 阳山古道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长江流域因战争南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瑶族),在居住秤架大山时对外联系而踩出来的羊肠小道。
秤架圩(又称大陂圩)位于阳山县东北部。相传,秤架因资源丰富,商人在秤架圩榕树脚架起大秤,收购当地居民烧的木炭和其它农副产品,故起名秤架。要说阳山古道,首推秤架古道。秤架古道东起阳禺国的诞生地(今青莲镇峡头村),沿淘金水沿岸上行,经深圹,穿过犁头的马落桥,由岭背拐向秤架大陂,翻山越岭北出湘境至宜章通往中原。虽然古有湟水的唯一南北通道,但对于避祸和贫困的山民们来说,取道湟水有三个因素制约:一是桂阳(今连州)湘兵的盘查;二是连江的凶险;三是船费不菲。所以,贫困的瑶民唯有靠自己的体力、聪明才智,另辟捷径了。阳禺立国,离不开汉瑶的共同努力。而汉人(今县东南青莲、七拱一带)与瑶民(今县东北秤架、黎埠一带)联系的最佳路径除了湟水,就是秤架古道了。
    一、秤架古道历史悠久,乃瑶汉族世居之地。
    据罗耀辉《秤架路:穿越“广东屋脊”的古道》举证:“秤架河峡谷地带孕育了阳山远古最灿烂的文明:阳山县博物馆收藏的唯一一件新石器晚期的石钺出自这里,唯一的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矛也出自这里,所清理的唯一一座汉墓,也是在这里。”事实上,远古时,盘、房诸姓的少数民族始祖从长江流域迁徙到南方的深山野岭居住。(黄河流域的汉人迁徙则在秦朝末期起)。秤架瑶民的聚居地五垌(也称洞)的太平垌、上垌、南木垌、横水垌和黄沙坑垌,南北七八十里,东西三四十里。五垌之首的太平洞海拔980米。瑶民的势力自在古道起点峡头创立阳禺国后,不断向南扩张,最兴盛时当属明朝。时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起,清远滨江山区(原地水乡)有30多处瑶洞。清阳英交界的“穷三角”:寒极的白湾、九十九崆的东山、神仙圹的岩背等诸山,均属瑶区,并在白湾设置了抚瑶长官(陈子胜:元末总督陈阳满之子,被明初总督任命驻扎白湾,后定居当地至死。)最惨的是清朝,经过多次的清剿“瑶匪”,瑶区逐渐退缩至连阳四县。
    二、秤架古道创立阳禺国。
    本报刊载的《三阳开泰在连江》已经推测阳禺国、阳山关和阳山县的最初地为今青莲镇的所在地。
    古之连江,峡险水恶,特别是湟川三峡,本身就是天然的屏障,完全没有必要在大理峡设关。因为,珠江水系唯一留存于世的航行歌谣《小北江水路歌》云:“大理峡心放宝鸭,大理峡头慢慢游。”表明它并非险要。
    古之南北交通唯一的水道———湟水已成天然屏障,另一条步行的秤架古道设关就成了必然。其时,阳山地广人稀,今县城、大陂远未被开发,唯连江最早开发的中心埠港青莲圩符合设关立国的条件。秤架古道的源头———峡头虽然是立国之源,但,船舶的停靠、交通的便利,人口的集中,不及青莲圩(青莲曾有两圩:青莲为五、十,峡头村的桂岩是三、八)。在今沙市街头,仍然屹立一座解放前修建的炮楼,处于秤架古道上,前面为一道大水沟通至麻仔圹西面山脚下,形成一条天然的壕沟,只能通过一座独木桥穿越古道。左为秤架水,右及后面为埠。沙市街和大江圩(旧地名)为埠的山坡地,洪水期不被水浸,而今的县城在当时未被开发,容易水浸,就象湟池(今阳城南岸地名)一样形成一个个的“水池”。
    三、秤架古道山高皇帝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秦末,秦始皇一统岭南,在秤架古道上设关,驻关的秦兵只有百二。到了西汉,驻阳山要塞的兵力增至三千人。
据《阳山县事记》载: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冬,大鸟、莽山、芦田、横水一带与英德、乳源、宜章接界有“瑶民”引“红头贼”劫掠各村,知县熊兆师请巡捕设把总一员,在牛子营捍御。由此可见,在秤架圩设置牛子营屯兵和开发,始于其时。
清咸丰二年(1852年)五月,水坑“瑶贼”谢落花等就以大陂为巢穴,既与其他农民军反清,又多次抢劫岭背圩。咸丰五年(1855年)九月,陈金刚农民军被湖南副将李辅朝击败,退至秤架、大陂,联结谢落花于十二月出岭背,攻破石围。翌年正月,陈金刚部以大陂圩为大本营,攻破犁头各个山寨,遂向西江外圹往星子而去。咸丰七年(1857年),知县郑锡琦会同连州西勇、湖南湘勇三路围剿秤架大陂谢落花巢穴。
    民国元年(1912年)2月18日,连县土匪欧金生、邵辛贵、邵大古二百余人谋劫嘉岸村,被秤架乡团打败。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临迁连县,出于战略需要,由暂二军军长邹洪督师修筑韶(关)鹰(阳关)公路,从乳源方向延伸至秤架,再向岭背、黄坌、西江、连县相通。阳山段全长67公里,路宽仅5米左右,汽车只能单向行驶,为阳山首条公路,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遭日机轰炸损毁而停止通行。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据《广东统计汇刊》第1期载:阳山县总面积3357.25平方公里,平均每公里人口密度49人,最大面积为秤架乡494平方公里,最小面积为犁头乡40.5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高为太平乡,每平方公里137人,最少为秤架乡,每平方公里10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3月,中共粤湘边临时工作委员会在秤架东坑坪召开会议,决定调整各县党组织,尽快公开支队、各团番号,挺进湘南,迎接南下解放军。次月初,阳山人民抗征自救队在东坑坪宣布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连江支队第五团。梁天培任团长,麦永坚任副团长,张彬任政委。随后,连江支队主力从秤架古道北上湖南。12月,主力随南下大军打回阳山。14日,国民党27师少将师长、阳山县长李谨彪率残部500余人逃往秤架。24日,北江军分区十团一营一连在营长罗志文带领下攻打阳山最后一个乡镇──秤架,毙敌营长等官兵19人,俘10人,缴获八二迫击炮一门,六O炮一门,重机枪一挺,轻机枪、冲锋枪、步枪和弹药一批。李谨彪带伤化装经太平洞往坪石南下去港。
    解放初期,国民党的残余势力展开反扑。1950年3月18日(农历二月初一日)午夜,秤架的反动残余势力突然袭击和占据秤架乡人民政府。乡府方面牺牲3人,受伤1人,其余27名干部安全撤出。23日,收复秤架乡政府,匪贼逃窜上山。经过不到一年的围剿,肃清了此股匪患。5月,青年党再在秤架等地闹事。17日,担任剿匪任务的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二三师三六七团的20名战士,由大陂渡河过秤架,因下雨河水暴涨,船到河中竹篙折断,船触礁沉没,18名解放军不幸牺牲(现秤架建有纪念碑)。次年4月4日,在秤架破获“***救国军青年团”(原称***救国自卫军)案,抓获该组织的团长、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及其成员共34人。25日,县公安局在秤架再次抓获“***救国军青年团”匪犯18人。自此,秤架匪患根除,瑶汉相处和睦,再也没有历朝防瑶抚瑶的机构设置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手机app  | 黑屋   | Archiver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