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阳山网 首页 阳山纪事 查看内容

“阳山关”具体位置

发布时间:2016-12-5 11:37 | 发布者:阳山网  | 查看: 13601| 评论: 0 |来自: 梧桐子网

摘要 : “阳山关”具体位置在何处,古籍记载和现代学者论文有多种不同说法,可谓众说纷纭,扑朔迷离。 如:“史籍中关于‘阳山关’的记载最为混乱。”(《秦汉史证》第二辑余天炽的《广东秦关考订》)。“阳山关即湟溪关” ...

  “阳山关”具体位置在何处,古籍记载和现代学者论文有多种不同说法,可谓众说纷纭,扑朔迷离。
   如:“史籍中关于‘阳山关’的记载最为混乱。”(《秦汉史证》第二辑余天炽的《广东秦关考订》)。“阳山关即湟溪关”(《阳山县志》民国版、新修《阳山县 志》)。“阳山关”在“(阳山)县西北四十里茂溪口”(唐《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九)。“阳山关”在“(阳山)县北,当骑田岭路”(《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 一)。“阳山关”在(阳山)县东北十二里铜锣寨岭(顺治《阳山县志》卷十四)。
现代学者考察“阳山关”的位置更不一致,如 :“秦时阳山关,就设在今同冠峡处。”(欧阳俊锋的《初辩阳山关》)。阳山关“应在黎埠同冠峡至青莲峡头之间的河道险要处……。在青莲峡头处设关极有可 能。”(陈和谦的《阳城传奇》)。“‘阳山关’即‘湟溪关’,在县北骑田岭。”(林国雄的《也谈阳山关》)。 “阳山关应设在秤架古道上。”(罗耀辉的《秤架路:穿越“广东屋脊”的古道》)。 “‘阳山关’就在今连县的顺头岭。”( “连州水石网”)此外,还有其他学者对“阳山关”考订的观点,在此不一一列举。本文试就“阳山关”的位置作探讨。
   一、不能一味笃信史籍记录。
   如《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一)记录的有关阳山县的地理物象:“阳山关”,在(阳山)县北,当骑田岭路。秦始皇二十六年既定南越,遂以此置关。“(阳山)县至骑田岭不过百余里,岭即郴州之黄岑山也”。
   “湟溪关”在(阳山)县西北。秦置。汉武帝伐南越,兵出桂阳下湟水,即此。
   “阳山县”(连)州东北二百里。北至湖广宜章县百三十里,东至韶州府乐昌县百八十里。汉置县,属桂阳郡。后汉改曰阴山县。
    湟水,在城(连州)东,自阳山县界流入,又南入韶州府英德县境。
    以上提及的地理物象,是因为作者没有弄清原来“阴山县”改为“阳山县”(在现湖南省郴州附近)的位置和原有的阳山县(在现广东省清远市)的位置差 别的历史事实,故把 “阴山县”和“阳山县”混为一谈,才     有如此等等的错误。历代史学家或写书、修志者没有认真考究和弄清楚就照搬照套,强把二个“阳山县”的地理物象东并西凑 搞在一起。谈及的物象问题却与现实风马牛不相及。
    二、阳山县和阴山县的历史已有学者考证明析。
    周振鹤的《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6月第一版)。就阳山县和阴山县已有很可靠的证据辩明。 他突破了前人的窠臼,尽力在《汉书·地理志》之外广搜博采有关西汉一代政区变化的所有资料,把二百年内汉代郡国级政区的极为繁复的演变过程,系统而完整地 揭示了出来,使当今的阳山县和过去在湖南阳山侯国改为阴山县的阳山县明确分开。
    《汉志》之阳山县,在桂阳郡南部边境,即今阳山县。阳山侯国,是汉初元元年长沙炀王旦封其弟宗为剌王的封地。这个阳山侯国地原必属长沙国。是“长 沙炀王旦封其弟宗为剌王的封地”,而后,因长沙王无后,桂阳郡直属汉中央管辖。阳山侯国划归桂阳郡,因原桂阳郡已有个阳山县,此阳山侯国必须改为县。《水 经注》:“阳山,故孝王子宗邑也。言其势王,故堑山堙谷改曰阴山县”。这是指原阳山侯国地。意思是说,阳山过去是孝王子宗的侯国属地,宗由刺王升为长沙孝 王后,认为这个地方风水太好了,所以才改名为阴山。其实,改名的原因恐怕也在于如果不改,则桂阳一郡之中有两个阳山县,不合适。因此,位于桂阳郡北部与长 沙国交界处的阴山县(在现湖南省郴州附近)和现在这个阳山县(在现广东省清远市)是两个不同的地理范围。
    引用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的话说:“阳山、阴山所引起的混乱应不止于《汉志》,甚至影响到沈约所撰的《宋书·州郡志》”① 更影响到后来清代顾祖禹着的《读史方舆纪要》和历代出版的《阳山县志》!
    三、“阳山关”的军事意义
    “秦始皇统一六国前,整个岭南地方人口大约四十多万人。除老弱妇嬬,秦统一岭南前有作战能力的人口大约十几万人。大量越族仍处于原始状态末期或刚 刚迈过阶级社会的门槛,只是部落联盟的君长统治。他们打仗无统一指挥,只有‘相置桀骏以为将’。整个岭南地区地广人稀,山高林密,乱石耸山,秦王朝委任的 平南越主帅前者屠睢,后者任嚣,主要将领之一的赵佗,他们平定南越的军事才能史书都没有记载” ②。阳山县这一片地区更是人烟稀少,“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秦始皇派遣的五路大军平定岭南, “军队的数量最多不超过10万人” ③ 兵分五路。据史学家岑仲勉的考证,其中一路军,应位于五岭中的骑田岭上。骑田岭,在现连州市往湖南宜章县交界处。所以,秦始皇平定南越时除“略取闽越 和广西一带后,对番禺(广州)这些地方主要是通过招抚、派遣使宦和官史的办法,并将犯罪而被判处迁徙的百姓安置到这一地区,与原在这里的越人共同居住。南 海尉任嚣和龙川令赵佗就是中原人。”④ 桂阳郡(包括现在的连州市)已划归长沙王管辖。阳山县到英德浛汇(今浛光)、清远这一大片地带,属番寓管辖。此地山高林密、苔滑谷深、怪石怜怜的地形和暑湿多雨、瘴疬甚烈的气候。是天源的地理屏障。
    秦始皇统一六国十三年后,到秦二世统治时,暴发了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军在各地聚集民众,组成军队,像猛虎一样争夺天下。任嚣在临死前才让赵 佗代行南海尉。任嚣死后,赵佗凭借自然地理天险,《史记》:尉陀移檄湟溪、阳山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目的是切断道路、集合军队预防中原的 强盗军队攻来而进行自卫。于是借机用刑法逐渐杀死秦朝所任命的官吏、异已,任用自己的亲信,建立自己的势力。秦朝被汉朝灭亡,中原的汉兵没有进犯南越,赵 佗就起兵攻占桂林郡和象郡,统一南越自立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因为中原地区的百姓劳累困苦,所以未派军讨伐南越赵佗。汉高帝十一年(公元196年)派遣陆贾出使南越,就势立赵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 ⑤ 汉高帝死后,高后当政,“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⑥ 赵佗怀疑是长沙王想倚仗汉朝势力想吞并南越,扩大他的领地,以此向汉朝天子报功。于是,赵佗自加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进攻长沙国的边境城镇(今广东连州市、湖南省宜章蓝山县),抢掠数县后退兵。
    这次进攻,赵佗在汉朝毫无防范的情况下,由阳山县溯江而上成功的抢掠数县。因为这几个边陲小县兵力不多,越佗也不用多兵,其目的是出出气,并威胁 汉朝,以示强大。高后派遣将军隆虑侯周灶率军讨伐,正赶上天气暑热,气候潮湿,军中瘟疫流行,大军无法越过阳山岭,一年后高后死,汉朝停止军事行动。“佗 因此以兵威也,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侔。”⑦
后来的几十年中,汉朝只能是派使者与南越相交,下令为赵佗父母在真定的坟墓安排守民,逢年过节进行祭祀,用高官厚赐赵佗的堂兄弟们等的方法,处理 与南越的关系,赵佗只在派使者朝见天子时才称王,自己不上中原见天子,他活到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137年)去世。赵佗的儿子赵婴齐被派入汉朝当天子侍 卫。赵婴齐取邯郸樛姓女为妾生下儿子赵兴。赵兴继位为南越王时,其母成为王太后。太后在未成为赵婴齐的姬妾时,就曾与汉臣姓安国名少季的私通。赵婴齐去世 后,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113年),汉朝派安国少季出使南越,劝说南越王与太后入朝拜见天子,与内地诸侯一样。
    王太后樛氏因同安国少季有奸情,自己娘家也在中原,就听从来使的话,整点行装和贵重资财,为入朝做准备。南越国丞相吕嘉,辅佐过三代南越国王,势 力强大,他反对南越王入朝称臣,屡次借口有病不见汉朝使者,南越王赵胡和王太后恐吕嘉先发政变,摆设酒宴,想借汉朝使者的威势,杀死吕嘉等人,未果。后 来,吕嘉杀死汉朝来使和南越王赵胡及王太后,立赵婴齐之长子、赵胡之同父异母兄长赵建德为南越王。整个“吕嘉”事件在南越地就没有进行过巨大的战争。
    四、汉王朝平定南越国的事实,“阳山关”也起到军事作用。
    南越吕嘉、赵建德造反,反对内属,汉武帝于元鼎五年(公元112年)秋,⑧ “令罪人江、淮以南楼船十万师讨之”。兵分五路合击南越。以“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出桂阳、下汇水(今连江上游小北江),过“阳山关”。主爵都尉仆为楼 船将军,出预章(今江西)下横浦(广东南雄与江西省交界处)。故归义侯、越侯二人为划船、下厉将军,出零陵,或下离水(今广西),或抵苍梧(今广西梧 州),使驰义侯因(利用)巴、蜀罪人,发夜郎兵,牂柯(牁)江,咸令番禺”。这五路兵话说十万,到底多少还须考证。但是各路兵汇集广州所用的时间一年多。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楼船将军杨仆统精兵先攻下寻陕,攻破石门, “得越船粟,因推而前,挫越锋,以数万人待伏波”。 ⑨伏波将军因 “道远会后,与楼船会乃有千余人”。 ⑩ 在攻广州城时,正当天黑,楼船将军击败越人,放火烧城。南越人知道伏波将军的威名,天色已晚,不知他有多少兵马。降兵尽向伏波将军帐下,伏波将军只是派使 者去招纳投降的越人,坐收渔利。伏波将军到达广州只有千余人,这说明他所带的兵就不多,桂阳郡(今连州)至英德之前的连江河就用不得大船。伏波将军路博德 没有在阳山关或阳山县路段打过仗,也没有任何史书记录。路博德将军从中原带兵到桂阳郡(连州)后伐木造船准备到番禺回合,经过阳山时还在阳山县水口镇宿 营,因此阳山县把路博德将军宿营处的山命名为“将军山”。
    汉平定南越,没有在阳山关附近受到任何抵抗,由此推断,当时的“阳山关”很可能南越守兵极少。阳山关只是凭天险的一道雄关。
    五、“阳山关”的具体位置到底在哪里?
    “阳山关”应在今广东省阳山县小江镇黄牛滩村委会冷水坑村附近的小北江河至黎埠镇界滩桥下游的“大理峡”处。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手机app  | 黑屋   | Archiver

返回顶部